老年人常見皮膚疾病及保養須知

撰文者 皮膚科 林謙醫師

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的皮膚結構與功能也會逐漸改變,常見特徵如下:

皮膚變薄、乾燥,彈性下降
皮脂腺與汗腺分泌減少,導致皮膚乾裂與搔癢傷口癒合較慢,容易受感染
黑斑、老人斑、色素沉澱增加
暴露陽光部位容易產生癌前病變或皮膚癌
因此,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有非常不同的皮膚狀況。根據臺大醫院7年統計調查(1993–1999)¹ 及其他文獻資料,常見皮膚疾病包含皮膚炎(58.7%)、黴菌感染(38.0%)、搔癢症(14.2%)、良性腫瘤(12.8%)、病毒感染(12.3%)等等。除此之外,細菌感染、色素異常(如黑斑)以及皮膚惡性腫瘤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。
以下簡單介紹各種老年人皮膚問題

1. 皮膚炎
皮膚炎是一種概稱,其中包含脂漏性皮膚炎、乾燥性皮膚炎、慢性苔癬樣皮膚炎等狀況。脂漏性皮膚炎: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濕疹性疾病,好發在皮脂腺旺盛的頭皮、臉部及軀幹,且通常冬天症狀較嚴重。典型症狀為不規則乾燥、潮濕或油脂狀的鱗狀斑塊。確切發病原因不明,可能和基因、皮膚特定黴菌增生、外在刺激、皮膚屏障受損有關。乾燥性皮膚炎:年紀增長後皮膚保水能力下降,若同時過度清潔或使用不當清潔產品,則可能加劇乾燥問題,造成瘙癢或次發性濕疹,甚至局部紅腫或及感染。

2. 黴菌感染
如足癬、甲癬、體癬、股癬、念珠菌感染、汗斑等等足癬:俗稱「香港腳」,表現的症狀為皮膚脫皮、糜爛、起小水泡等,時常因為沒有明顯搔癢而被忽略。
甲癬:俗稱「灰指甲」,臨床可見顏色異常、指甲增厚、變形脆化等。許多人是源自長期為治療的足癬,或是因為免疫力較差及其他破壞指甲屏障之疾病。
體癬/股癬:在身體或胯下出現環狀或弧形之脫屑紅疹,多和長期悶熱潮濕之環境有關。要避免任意使用濕疹藥膏而延誤病情甚至加劇症狀。
環狀紅疹念珠菌感染:念珠菌好發在悶熱潮濕處,如:私密處、腋下、乳房下緣等等,典型可見環狀瀰漫性紅疹。尤其長期臥床之年長者因翻身不易容易流汗,若沒有注意清潔與通風,則發生機會相當高。

3. 搔癢症
原因非常多,常見與皮膚乾燥、糖尿病、肝腎功能不佳有關。有時無明顯皮疹但仍劇烈搔癢,需要找出原因以利治療,但有時若和內科疾病有關治療上會相對棘手。

4. 病毒感染
包括帶狀皰疹(皮蛇)、疣、單純皰疹等
帶狀皰疹:因水痘病毒再活化而引起沿著神經皮節分布之群聚性紅疹及水泡,常引起搔癢或劇烈神經痛,尤其年紀越大症狀可能越嚴重,建議及早治療。

5. 良性腫瘤
包括脂漏性角化、表皮囊腫、皮贅(肉瘤),通常不需處理,除非影響外觀或有不適。

6. 皮膚惡性腫瘤
年長者要小心因長期陽光曝曬而生成的惡性腫瘤,常見包括基底細胞癌、日光性角化症、鱗狀細胞癌等,多發於臉部、手背、耳朵等陽光暴露部位。除此之外,黑色素瘤雖少見,但因惡性度高,仍須特別注意,亞洲人多發於手腳掌與指甲,如有發現可疑病灶應及早就醫。

皮膚保養與預防建議:
1. 日常皮膚保養避免使用過熱水洗澡,且時間不宜過久
選擇溫和、不含香精的清潔用品
每天塗抹乳液或凡士林保持皮膚滋潤
減少日曬,出門穿戴帽子、長袖衣物,並使用SPF30以上之防曬乳
定期自我檢查皮膚是否有異常黑痣或斑點

2. 預防感染與皮膚病
保持皮膚乾爽清潔,特別是皮膚皺摺處
穿透氣、寬鬆的衣物與棉襪
定期檢查指甲,避免灰指甲與嵌甲,有灰指甲、香港腳應積極治療
有傷口時應及時處理並保持乾燥

結語
總結而言,皮膚問題在老年人相當常見,但大多數是可預防與控制的。透過正確的保養方式與定期皮膚檢查,可以大幅減少皮膚疾病的困擾,提升生活品質。提醒家屬與照護者,平時應多加注意老年人的皮膚健康,若出現不明皮膚搔癢、紅腫、脫皮或皮疹時,應儘早就醫獲得適當之治療。

參考文獻:
Liao YH, Chen KH, Tseng MP, Sun CC. Pattern of skin diseases in a geriatric patient group in Taiwan: a 7-year survey from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. Dermatology. 2001;203(4):308-13.